刊名: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主办:中国大恒公司大恒电子出版社
主管:中国科学院
ISSN:1007-9599
CN:11-3907/TP
语言:中文
周期:半月
影响因子:0
期刊分类: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
在二语习得研究从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的背景下,教学重点从语言形式转变为意义理解和表达,教学形式从知识单向传递转变为师生、生生间多向互动,与此同时二语课程逐渐与信息技术结合,在计算机辅助下二语教学具有快速发展势头。在这些教学变化中,社会建构主义为计算机辅助二语习得提供独特的思考视角,从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审视教学各方面,为外语教学和外语教师提供启示。
社会建构主义强调文化和语境对理解的重要性,基本原则是:知识是在社会互动中得以建构,是社会过程的结果[1]。比起语言结构,它更关注语言意义,强调在社会活动中建构意义,意义的建构涉及个体间理解的共享,其相互理解基于共同兴趣和交流的基础[2],并在交流过程中得以塑造和发展[3]。因此,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来看,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建构意义的过程,该过程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是引导者,重点在于学习者对外部世界知识的解释,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环境应鼓励协作、讨论和社会互动,同时促进从多角度共享知识并为知识建构提供驱动力。此外,它使学习者能够将新知识与既有知识建立联系。
1 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过程
学习是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过程,学习者通过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相结合来连接新旧信息[4],换言之,在第二语言(以下简称L2)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被视为具有认知处理过的L2内化知识,因而能够学会使用L2。输入新信息便可激活认知过程,新信息的理解与学习者的先备知识有关,然后学习者会采用与目的语相匹配的记忆、认知和元认知策略以及心理过程来建构或重建内部知识。该过程包含着学习者母语和对世界一般知识的先备知识,这为L2建构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母语涉及语言建构的知识,它势必成为L2学习的参考点,当两种语言相似时,将产生正迁移,反之则产生负迁移,这便构成“对比分析假说”[5]。语言以文化和社会为导向,学习者需要依靠他们的经验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因此,两种语言间的文化差异越明显,学习者就越需调整理解方式来匹配L2。然而,学习者会根据他们所接收的输入来创立关于L2结构的假设,并在认知范围内进行L2输出时测试所建的“假设语法”,这种“假设语法”便是塞林格所称的“中介语”[6],中介语基于个人理解,因人而异,因此每个学习者所建立的中介语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人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来建构知识。
与此同时,学习者也依赖互动对L2内在理解进行建构和调整,通过与他人和学习材料互动来获取输入。学习者以听觉和书面信息的形式来接收输入,在这些输入中学习者会关注到信息的特征或自己的先备知识[7],如果感知输入易于理解,那么它与学习者的先备知识相关,直到完全融合后会变成学习者的内隐知识。学习者在口头或书面输出中可以重复使用新的综合假设,检验其有效性,并修改原假设。如果输出与L2不匹配,那么学习者将收到反馈并对意义进行调整。
在此过程中,输入变成输出,输出变成输入,依次类推。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在听力和阅读技能方面,学习者通过各种认知处理过程来接收输入,从而建构L2的表现方式,最终以口语和写作方式输出。这样,四种语言技能得以融合到一个框架中,这个框架将社会建构主义与二语习得联系起来。
2 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的计算机辅助二语习得
那么,计算机在二语习得中是如何涵盖以上方面,并凸显社会建构主义的重要性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需独立地重新审视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背景下二语习得的成功条件,以及在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学习的成功条件,然后将两组条件合并,描述在社会建构主义中计算机辅助二语习得的理想条件。随后,再次独立地描述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理想环境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想环境的特征,再合并环境特征,描述社会建构主义中计算机辅助二语习得的理想环境。
2.1 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计算机辅助二语习得的成功条件
计算机辅助二语习得的有效性依赖于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中二语习得的成功条件。这些条件包括认知条件和社会情感条件[8],在认知条件方面,学习者应接触在掌握范围内的一系列目标结构,有机会以不同方式表达意义,并朝着流利、准确和复杂的维度发展,关注目的语的意义和结构,并能跟踪学习进度。在社会情感条件方面,应考虑学习者的“沟通意愿”。因此,活动应鼓励社会互动和协作,提供交流机会。
文章来源:《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网址: http://www.jsjgprjyyy.cn/qikandaodu/2021/0506/1151.html